一、什么是文字的镜头感?
文字的镜头感是指通过文字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视角切换、景别变化等影视化效果,产生类似电影镜头般的视觉体验。镜头感能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动态的视觉形象,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与参与感。
二、文字的镜头感的特征是什么?
文字的镜头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镜头感具有明确的动态视角选择,如同摄像机的机位,不停地转换视角,可以是俯视、仰视或平视。
(二)、镜头感能够产生“推拉摇移”镜头运动感,近焦与远焦,左移与右转,不停地调整。
(三)、镜头感讲究画面构图,具有明确的构图意识,讲究描述主体与叙述背景的关系。
(四)、富于镜头感的文字善于把握文字节奏,擅长景物描写的层次处理和场景控制的速度切换。
三、文字的镜头感的表现技巧有哪些?
用文字表现镜头感需要掌握以下技巧:
第一,确定一个明确的观察视角。
比如,"站在十楼的落地窗前,街道像一条蜿蜒的灰蛇"就采用了俯视镜头。
第二,运用动词表现镜头运动。
"目光缓缓移动,聚焦在她颤抖的睫毛上",这样的描述能产生推近镜头的效果。
第三,要注意画面构图,通过主次分明的描写制造景深。
"衣角边是沾满露珠的玫瑰,远处模糊的塔尖刺破晨雾"——文字具有层次感。
第四,要控制描写节奏。
一是使用大量动词的短句能制造时空快切效果,而绵长的形容词描写则相当于慢镜头;二是通过特写与全景的交替使用,用文字模拟影视中的镜头组接技巧。
下面以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节选)为例聊聊文字的镜头感。
①六月一日,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快马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不如说是捆在马上的一具行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陆驿站排查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那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绾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令人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是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气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地方,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是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从泥土中露出的青岩旁边。
解析:
1.大家来品读文章第②段的“一骑快马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这句话。
我们会发现这句话极具镜头感,因为我们阅读这处文字的时候,明显会感觉到“一骑快马”的背后的远处有一个摄像头在紧紧盯着这匹马的运动,这个镜头或是定位,或是移位;或是由远及近,或是由近及远。
告诉大家一个快速感知这个“摄像头”存在的方法——只要把原句换一个字,你就会“恍然大悟”了。
请把“一骑快马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这句话中的尾字“去”替换成“来”字,你不仅会立刻发现有“摄像头”,而且会发现摄像头的机位发生了变化——这个机位由“一骑快马”的背后转到了这匹马的前方。换成了这个“来”字,我们还会大致猜到这个镜头是定位而不是移位,是由远及近而不是由近及远。
也就是说,在这句话中,“来”“去”二字给我们创造了文字的镜头感。
2.如果第②段文字是“远镜头”的话,那么第③段文字则调换了机位,拉近了镜头。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此段文字是近景。结合第②段和第③段文字,读者就会知道,镜头是由远及近,由马至人,由后至前,交代李善德从远方骑马奔向长安的过程。
四、什么是文字的画面感?
文字的画面感是指文字描述能够唤起读者脑海中清晰具体的视觉形象,使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画面感善用色彩鲜明、细节具象、空间层次清晰、光影效果突出的文字,强调文字的视觉呈现。画面感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亲眼所见一般。
五、文字的画面感的特征是什么?
文字的画面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具象性,通过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呈现形象。
二是静态性,捕捉事物变化的瞬间过程,化动为静,以声衬静。
三是情感性,画面中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
六、文字的画面感的表现技巧有哪些?
用文字表现画面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运用形象化的语言。
选择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描述性词语,如"血红的夕阳"比"红色的夕阳"更具画面感。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柳枝像少女的长发般轻拂水面"。如此等等。
第二,注重细节描写。
抓住典型细节进行特写,如描写农村老人时,突出"枯手满是起皮的老茧"和"脸颊绘着深深的沟壑",就很有那画面感。细节要真实具体,避免笼统空泛。
第三,调动多种感官。
不仅描写视觉形象,还可加入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如"烤面包的香气混合着咖啡的苦涩"。
第四,把握动态过程。
描写事物变化的过程而非静止状态,如"落叶打着旋儿飘落"与"地上有落叶"相比,这种定格的特写,不仅仅更加生动,也更有视觉的冲击力,即画面感。
第五,营造特定氛围。
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如用"阴云密布的天空"暗示压抑的情绪,使无形的情绪有形化。
第六,控制描写节奏。
重要场景的描写,可放缓节奏,详细刻画,次要内容则一笔带过,形成疏密有致的中国画效果。
第七,注意视角选择。
采用合适的观察角度,如俯视、仰视或特写等,增强画面表现力。
我们同样以上面的选文为例谈谈文字的画面感。
大家来看第⑦段。
“⑦只见那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绾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令人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此段文字相对来说,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画面感而不是镜头感。
为什么呢?有三个因素使然:
一个是意象突出,“城楼”“霓纱”“绢花”“彩旗”“牡丹”“杂蕊”,极富形象化;二是细节刻画,“八个方向”“细藤”“编筐”“十种杂蕊”辨识度强烈;三是文字基本是静态描写,如同一幅老照片。你从文字中找不到“镜头”,如果说要强制你找出镜头的话,这个所谓的“镜头”就是观察者、叙述者或者读者的眼睛。
再给大家示范两个例子,同学们可以比较下面A、B两处诗句,讨论哪处文字镜头感更强一些,哪处文字画面感更强一些。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A、B两处诗句都是杜甫所作。前者是《春望》的首、颔二联,后者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颔、尾二联。
A处写"山河在""草木深"的荒芜场面和"花开溅泪""鸟鸣惊心"的悲切意象,简直就是四幅令人触目惊心的家国时局图。
B处从目光着眼的对象看,由“妻子”到“我”,由水路到陆路,着眼点移动快速;从情感表达看,四个动词"看、卷、穿、向"形成情感迸发的链条,层层推进;从空间布局看,由近及远,由横到纵,构建出立体的归乡图景,视野阔大;从时态变化看,由昨及今,"即从""便下",镜头闪过,急切喜悦之情,喷涌而出。
七、文字的镜头感与画面感的差异点在哪里?
1. 动态与静态:镜头感强调运动过程,画面感侧重静态呈现。
2. 视角变化:镜头感包含主观、客观视角切换,画面感通常固定视角。
3. 时间维度:镜头感具有时序性,画面感多为瞬间定格。
4. 构图方式:镜头感采用电影化构图,画面感倾向绘画式构图。
5. 表现重点:镜头感突出动作流程,画面感着重细节刻画。
6. 空间处理:镜头感展现三维空间运动,画面感强化二维平面效果。
7. 节奏控制:镜头感自带叙事节奏,画面感保持均匀节奏。
8. 感官刺激:镜头感综合各种感官,画面感偏好专注视觉冲击。
9. 情感传递:镜头感通过运动传递情绪,画面感借意象传达情感。
10. 创作思维:镜头感需要导演思维,画面感需要画家思维。
在文学创作中,二者的差异,总的来说就是,镜头感更适合表现动态场景和复杂事件,能增强叙事张力;画面感则擅长营造意境和突出关键细节,能强化记忆点——两者可以有机结合,比如先用“广角镜头”感铺陈环境,强化镜头感,再用特写来聚焦核心细节,营造画面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